发布时间:2023-08-29浏览次数:647
中新网防城港11月27日电 题:中越边境线上风情串联 推动边境旅游提档升级
11月下旬,小雪已过,在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广西防城港东兴竹山村依然温暖如夏,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使这个中越边境线上的美丽渔村,如这天气般热腾。在通幽干净的竹林村道上和古朴的老街里漫步十分惬意,让人流连忘返。
竹山村与越南芒街隔海相望,中越界河——北仑河从这里出海,北仑河出海口附近的“大清国钦州界”1号界碑、始于清朝末年的老街、广西沿边公路零起点纪念坛、山海相连地标广场等景点,串联起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边关国门文化旅游线路,每年吸引游客上百万人次。
竹山村第一书记许成羽介绍,竹山村正利用古碑、古街等资源来打造生态旅游景区,并引导村民开展餐饮接待、民宿服务等项目,提升旅游服务功能。
11月25日,游客“大清国钦州界”1号界碑景点参观。翟李强 摄
防城港沿边沿海,依托边、海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正大力发展特色边海旅游。2021年,竹山村完成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融合村级试点后,防城港以竹山为样板选取了交东、澫尾、河洲等一批有条件的行政村拓展实施融合试点项目,至2022年底,防城港全市边境县区建成了村级文化和旅游服务中心12个,初步形成边境地区村级文旅融合示范带。
其中澫尾是中国唯一的海上民族——京族的聚居地,与山心、巫头组成的“京族三岛”,其独特的京族风情和滨海资源,年接待游客量超300万人次。
近日,在东兴京族博物馆里,“壮美广西·多彩边关”中国文艺名家边疆行采风团一行,被京族姑娘阮媛媛用独弦琴弹奏的一曲京族民歌《过桥风吹》所吸引,依依不舍,意犹未尽。采风团此行探访了“海上胡志明小道”、北港故里、簕山古渔村、竹山村、京岛、东兴口岸等,领略了中越边境线上的边关风情。
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周闻道因工作关系多年前曾到访防城港,他说,防城港是一座美丽且有爱国情怀的城市,不仅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而且是海洋文化的重要摇篮。这次以文学的视角,真正的走进了防城港,感触良多。走进防城港,发现防城港,书写防城港,对作家来说,是一种幸运和幸福。
11月25日上午,游客在东兴国门景区。翟李强 摄
25日早上,连接防城港东兴和越南芒街的北仑河大桥熙熙攘攘,东兴国门景区逐渐热闹起来,商铺开门迎客,也有许多中越边民在摆摊卖着越式小吃与特色商品,吸引着来来往往的游客。越南咖啡、腰果、各式饼干、红木制品……赶早的游客开始“买买买”,不亦乐乎。
作为边境地区,跨境旅游是防城港市文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官方统计,2018年3月广西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设立以来,防城港旅游经济快速增长,当年共接待游客总人数2765.37万人次,增长36.0%,东兴口岸出入境人数达到1219万人次,同比增长22.2%;2019年接待国内游客3651.69万人次,同比增长32.95%。受疫情影响,2020年-2022年接待游客量有所下降。但2023年防城港旅游市场回暖,1—10月,东兴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已查验旅客350万人次,入境边境游截至10月25日9214团,共113354人。
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邻的省区。近年来广西大力发展边境文化旅游,深化构建边境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目前,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完成各项改革试验任务。2022年,广西出台《加快建设边关风情旅游带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打造“最美边关风景道”“边关美景”“边关好戏”“边关美宿”等7大品牌,致力将边境一线打造成为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据悉,防城港市正推动核心文旅景区提档升级,深入发展特色文旅产业,推动“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等深入融合发展。由东兴和芒街合作举办的“中越国际商贸·旅游博览会”即将重启,东兴国际跨境足球超级联赛也即将在东兴拉开,将打造“足球赛事+口岸经济+旅游+传统文化+全民健身”多元融合发展的品牌体育赛事活动。(完)
航拍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 记者 王刚 摄
中新网杭州11月27日电(钱晨菲)近期,浙江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大会在金华举行。该省用一场省级层面的大会,释放出全面推进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的决心。透过这场会,亦可以读出浙江的多重开放发展之意,也能看到其过去、当下与未来的行与进、思与变。
不变跑道 对外开放成就浙江
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省直有关单位和各设区市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人,以及特邀外宾、相关国家驻华官员、重点企业代表……翻看浙江这场会议的参加名单,规格不可谓不高。
这样的大会在该省并非首次举行。2017年和2019年,浙江曾在宁波举办浙江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会、浙江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大会。与之类似,继2004年和2018年召开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和全省对外开放大会后,浙江今年再次召开对外开放大会。不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向外界传递着同一个清晰信号——对外开放,浙江不换跑道。
“浙江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先行地,自古就有向海图强、开放包容的传统。”浙江省省长王浩在浙江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大会上说。
回顾该省发展史,正是这种传统推动浙江在改革开放中实现富民强省。其中,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十年,是浙江在与全球共舞中快速发展、促进共同繁荣的缩影。
三季度,红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至今最大的“走出去”项目印尼东加红狮水泥有限公司一期日产10000吨熟料水泥生产线点火投产。该企业目前已在老挝、尼泊尔、印尼、缅甸等国建设5个大型水泥项目,它们解决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帮助该企业稳居中国企业500强。
“我们‘走出去’过程中,国家强大和省委省政府支持是最大的‘福气’,企业技术和管理实力是最强的‘底气’,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是最真诚的‘和气’。”在企业董事长章小华看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民企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广阔舞台和无限空间。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十年来,浙江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投资近600亿美元。互利共赢带来的彼此信任,推动浙江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进出口额从6271.7亿元增至17259.3亿元,年均增长11.9%。
另一维度看浙江,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其积极构筑国际多式联运大通道,将海上通道辐射全球,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4年居全球第一;将陆上通道贯通亚欧,义新欧班列开行的“一带一路”线路辗射50个国家(地区)160多个城市;将“空中丝绸之路”不断拓展,全省机场国际航线覆盖五大洲。
改革开放以来,人均资源拥有量在全国倒数的浙江,靠着开放发展,产生了200万全球浙商和发达的民营经济,产生了如今居全国三甲的进出口规模和实际使用外资额,产生了与世界接轨的生产技术、产业体系等等,这些支撑该省GDP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23.72亿元增至2022年的7.77万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22年和38年居各省区第一。
3月9日,浙江义乌,“义新欧”中西建交纪念号班列发车。记者 董易鑫 摄
拉升长板 一号工程答问当下
“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大力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全力打造高能级开放强省。”浙江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大会上,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如是介绍会议目的。“一号开放工程”正是浙江深化对外开放的主抓手。这也让外界看到了该省当下在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中着力“拉升长板”的方法路径。
“地瓜经济”是浙江创新形成的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高增长模式。在今年该省“开年第一会”上,浙江提出将更大力度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其中关于“一号开放工程”,其阐释称“与时俱进推动浙江经济、国内浙江人经济、海外浙江人经济深度融合、提升发展,加快向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转变,加快由贸行天下向产行天下、智行天下跃迁,加快向制度型开放拓展,打造更具韧性、更具活力、更具竞争力的‘地瓜经济’”。
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大冲击的背景下,浙江各级各地围绕提能升级的目标不断发力。
“我们获得两项专利,在政府部门帮助下,从申请到拿到授权仅用三个月,最快一项只用40多天。”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宓群说。这家“5G+AI+AR”领域软硬件产品开发企业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在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投入使用。
高技术行业缩短专利审查周期的需求较强。杭州为此成立中国(杭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打造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专利快速预审通道,审查周期由原本22个月左右缩短到3个月甚至更快。
全面推动产业韧性跃升,是推动“地瓜经济”提能升级的关键,而企业又是主力军。包括上述案例在内,今年以来,浙江启动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的同时,建立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深入实施“雄鹰、丝路领航、雏鹰”行动,以加快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本土跨国公司和外向型企业。
在今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浙江入围108家,数量稳中有升,连续第25年居各省首位。该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达1432家,亦居中国前列。
“地瓜经济”提能升级,对外贸易是基本盘。浙江把持续壮大新业态并增强其活力作为重要发力方向。例如其着力打造全球数贸会平台,为扩大数字服务、数字技术等出口带来新机遇。23日开幕的第二届数贸会汇聚包含5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超千家数字贸易企业,有近1.5万家专业采购商报名。
另外,在空间载体上,浙江正持续拓展和优化开放空间布局,努力构建全域开放新格局。
以强化大湾区主力作用为例,浙江大湾区高标准打造了12个省级新区,重点培育7个高能级战略平台,大力推进“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建设。一个月前,宁波前湾新区智能汽车产业平台成为该首个通过验收命名的“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这里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1248.5亿元,占总产值比重达99.0%。
结合上述实践及成效,看浙江官方此次再提大力实施“一号开放工程”,其蕴含进一步凝聚合力之意,更是希冀接续发力之举。
11月23日,第十七届杭州文博会上,来自俄罗斯的文创产品受到参观者青睐。记者 钱晨菲 摄
美美与共 续写扩大开放新篇
过去十年,浙江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结出累累硕果。面向未来,该省也通过前述大会,表达着与各方共同书写互利共赢、相知相亲、美美与共的丝路新篇章的愿望。
10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启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阶段。面对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全力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要求,浙江官方表示,将把七个“新”作为抢抓机遇、共谋发展的方向。
这包括:坚决贯彻、全面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高水平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持续提升宁波舟山港硬核力量,积极融入国际多式联运大通道格局,携手构建立体互联新网络;推动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全面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携手共创开放经济新体制;深化“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和第三方市场合作,聚焦重点合作领域实施“小而美”项目,携手拓展产能合作新领域。
同时,该省将大力实施生态文明“一带一路”合作行动,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合作,携手推动绿色发展新实践;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共推产业创新合作,共育高端创新人才,携手深化科技创新新合作;深化国际教育、公共卫生领域合作,携手激发民间交往新活力;深化风险防控领域多边合作,携手健全风险防控新机制。
浙江企业金轮机电与吉尔吉斯斯坦方面合作,在该国建设16座水电站;浙大邵逸夫医院与马来西亚大学医学中心分子病理检测技术签约推进交流与培训;“2023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创新周与数字经济之旅”活动在杭州启动……
共建“一带一路”已从“大写意”变为“工笔画”。近日来,该省在七“新”领域陆续出现的新动作,也体现着浙江既“操其要于上”又“分其详于下”,向新、向实、向深拓展合作的积极态度。
对于共建“一带一路”的下一个十年,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在前述大会上讲话时将其形容为“金色十年”。“金色”是收获与成功的象征,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征程上,开放的浙江及其所映射的开放中国,正持共增福祉、共创价值之愿,努力写下更多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新事。(完)